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走进文山 > 资源条件 > 文物古迹 > 正文

文物古迹

 发布日期:2017年03月08日  作者:  点击数:2355次   资料来源:

(一)灰土寨新石器时代遗址。位于文山城西北郊盘龙河畔,尚存面积400平方米。已采集到人牙化石1颗,石斧、网坠各1件,弹丸2粒,动物碎骨若干及夹砂红陶数片。经专家推断,此处为距今3500年至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年前古人居住地。

(二)观音阁。观音阁位于文山市平坝镇南端回龙岭之巅,始建于清嘉庆二年(1797年),道光十四年(1834)添建,咸丰六年毁于火灾。咸丰九年(1859)重修末竣。直至民国十二年(1923年)继修。原为三进两院式建筑群,占地11亩。现存观音阁、韦驮殿、左右两厢房与关圣宫、老君殿组成四合院。正殿为单檐歇山顶砖木混合结构,座西朝东,开三间,通面阔20米,进深11米,高约12米,网柱28棵,其中18棵外檐柱柱础上均有2.1米高的石柱,在檐枋、雀替等构件上雕有十二生肖及花卉缠枝莲图案,栋楹垩梵、辉映云连、古树笼罩、鸟声盈耳、静谧林中。

(三)李氏宗祠。民国11年(1922年)建于乐诗冲村,为三进两院建筑。祠共三间,整体布局严谨,檐柱雕刻细致。祠内有黎元洪所题匾额,供奉李氏祖先牌位。

文笔塔

(四)文笔塔。矗立于文山城东侧东山顶。始建于清康熙中期,拱翼学宫,景名“雁塔秋风”,为文山八景之一。嘉庆二十三年(1818年),移魁星阁文峰塔于此。塔七层,高五丈八尺(19.33米)。嵌楹联:“双桂争奇,铁画银钩探月窟;一江横影,层峦叠嶂蹑天根”,概括了文山地理形状。抗战中期修筑防御工事全部拆除。1997年重建,新塔高49米,七层八翘,比旧塔更为壮观。

大兴寺

(五)大兴寺。位于市区开化中路与大兴街之间,座东朝西,总占地面积3539.6平方米。总建筑面积1289.26平方米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(公元1604年),初为龙氏宗祠。五台山僧非涯云游至此于康熙年间曾重修。咸丰丙辰年前祠两厢房毁于火灾,尔后又重修。民国乙丑年,由乡绅民众捐资,从1917—1923年历时6年才修缮完工。1996年5月27日州人民政府现场办公会,决定修复大兴寺。2001年重修山门与耳房。2002年3—8月,由文山籍善士任怀灿先生出资重修。对天王宝殿、大雄宝殿进行了维修和彩绘,将屋面更换为黄色琉璃瓦。重塑34尊贴金箔塑像。添置铜钟、铜鼎、皮鼓等内部设施。该寺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,历史悠久,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,2003年12月18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(六)寿佛寺。位于市区佛寿街中段,始建于清雍正三年(1725年),由湖南衡州籍人集资建造。乾隆、嘉庆、光绪年间不断扩建修缮。建筑规模宏伟宽敞,木石雕镂彩绘,精工细凿,构思周密,内容丰富;庭院青松翠柏,古榕馨桂,清幽雅致。寿佛寺右侧禹王宫,宫内戏台具独特风格:戏台精雕细刻,镂空、浅浮雕刻,花鸟人物图案各具千秋,朱漆彩画,历时百余年色彩尤存。现尚存旧房已由群众集资修复为老年活动室。

五子祠

(七)五子祠。位于市区学海巷(今州群众艺术馆内),为明教化长官司龙上登所建,初称先师庙,改土设流时建为文庙。清光绪十六年(1890年)改为五子祠。清光绪三十年(1904年)由学堂事务黄希尚等人筹款重修。1998年州人民政府及州文化局拨款重修。1985年5月公布为第一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。2003年12月18日,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(八)小西门城楼。位于文山市区,始建于清乾隆年间。嘉庆至道光年间曾经维修过四次,今保存尚好。该城楼为门楼式建筑,重檐歇山顶,穿斗抬梁式混合木构架,一楼一底,开三间。明间面阔5.4米,比次间宽大,用作通道。右次间后面设置木梯上通城楼,楼板为木质,城楼作为守城人用房。该城楼颇具清代古建筑风格,枋板、耍头、昂、翘有浮雕动、植物图案。该建筑是文山地区现存唯一的一座古城门楼,从中可看到文山古城历史痕迹,具有史学和科学研究价值。1986年3月20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;1997年9月公布为第二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(九)楚图南故居。故居位于市区上条街。座北朝南,为两进式四合院,硬山顶,穿斗式土木结构,建于清道光年间。故居于1998年11月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2005年,县委、县政府开始修复故居。2006年4月11日举行开馆仪式,正式对外开放。

楚图南故居

(十)乐西石阙。位于德厚乐西村宝山上,建于清嘉庆二十年(1815年),石质。石阙台基呈正方形,高55厘米,上建一石座,顶置石雕宝珠1颗。石座四周刻春牛图、云朝龙、蚌、螃蟹、山羊、荷花等图案。石檐枋上有装饰性石雕斗拱,其上挑出翘檐。东西两门各有八字形石矮墙。南北石墙刻画今已不存,西石墙右刻三国故事人物,左刻八仙过海图。

乐西石阙

请扫描二维码,手机浏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