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便民服务 > 面向旅游者 > 正文

文山市壮族古乐队组建侧记

 发布日期:2012年08月07日  作者:  点击数:36次   资料来源:

2012年6月3日,文山市壮族古乐队40余人队员在盘龙公园向群众汇报演出,经过3个多月的挖掘整理和紧张排练,古乐队终于正式成立了,继广南、富宁、马关之后,文山市也有了自己的壮族文化特色乐队。

西汉时,滇越首领毋波帮助西汉朝廷平定昆明族叛乱有功,受封为勾町王。今通海、广南、文山以及广西西林、田阳一带属于古勾町国范围,“勾町”在壮语中是“九部联盟的意思”,亦即勾町国是由壮族先民组成的部落联盟方国。

勾町传国500余年,在滇东南一带,影响深远。如今文山壮族侬、沙、土三大支系各分属勾町九部之一。其中土支系约20万人,分布于文山州富宁县除外的7县中。在土支系中流传有一套古乐,不论哪个县,不论哪个村,只要听见有这套古乐,就知道这是壮族布岱(土支系)村寨。

有民族乐器乃至有民族曲调流传,这很普遍,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;但是像文山壮族这样能够将三弦、扁弦、四胡、竹箫等壮族传统乐器组合起来演奏,这些乐器相互配合,构成悠扬的和声混响,让人迷醉,而且一个村就能组成一支乐队,曲调构成自成章节,比较成熟,艺术性、欣赏性都很高,这就很少见了。这个奇怪的现象让人困惑,这套古乐为什么会流传如此之广呢?为什么只在壮族土支系中流传呢?

其实,结合勾町国史,这个疑问就可以豁然解开:勾町国是部落联盟方国,其军队以部落为单位各自组成军团,岱(土)部落的战士不论来自哪里,都要归拢到自己的军团中,于是交流在部落军团中展开。有人创作了乐曲,带到军中,当战事结束,战士们各自回归自己的村寨,这些曲调就四面传播开来。由于历史发展,和后来交通不便造成的隔绝,这些曲调又发展为现在大同小异的样子。

流传在文山一带的壮族乐器主要有:壮族铜鼓、壮族木叭喇、壮族长柄三弦(广西和越南壮族称天琴)、壮族竹箫、壮族四胡、马骨胡、牛角胡、巴乌等等,其中以木叭喇最为独特。

木叭喇,文山壮语称“比”,由巴乌嘴、铜接管、竹接管、葫芦挡嘴、木管、木叭喇口6个部件组成,木管正面开7孔,背面开1孔。一般由2支做一组吹奏,一支吹主旋律,另一支伴奏,混合成独特的混响效果,音质浑厚、响亮,韵味独特,让人陶醉。

壮族是稻作民族,种植水稻是传统,在丰收时节,收割水稻之余,大家坐在田埂上休闲,摘下水稻杆吹响起来,表达丰收的喜悦,这就是最初的壮族巴乌。稻杆巴乌不能保存,干燥后就变形了,芦苇杆成了替代品,然后是竹管,最后是木管,然后逐渐发展定型为现在的木叭喇。

据推测,木吧喇的诞生已经有千余年历史。在竹笛背面开孔,是百越文化特有的,流传在西双版纳、德宏一带的傣族乐器葫芦丝也是这样;贵州布依族有一种木管笛,广西龙州乃至泰国有类似文山木吧喇的乐器,这些都不是偶然的,说明文山壮族和广西壮族以及傣族、布依族、泰族有密切的文化血缘关系,而这些民族分散流居各地,已经有上千年了。

据有关记载,壮族木叭啦流传于文山及马关一带,兴盛于明朝,当时有60多个曲调,到清初还有30多个曲调,到2000年,木叭啦艺人余永树还能吹奏16个曲调,他去世后,这些曲调就没有人能吹奏了。马关的木叭啦已经失传了,在文山现在还有一个老艺人何祖清能吹3个曲调,但是他已经78岁,也吹不动了,木叭喇濒临失传。

为了抢救这一珍贵文化遗产,市文化馆曾经拍摄收录了一些音像资料,并将向上级申报保护,目前已经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为了抢救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,文山州、市壮学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工作,将壮族老艺人召集起来,组织了40余人的壮族古乐队,经过挖掘整理,目前乐队已经排练出比豆更、档外变、档腮迈、档岱档呐、档日等10多个节目,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。

勾町国早已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之中,但是从流传在壮乡村寨中的古乐中,我们依然还能品味到神秘勾町文化的余韵,在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指导下,勾町古乐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。

 

 

 

请扫描二维码,手机浏览!